在職讀研時間安排攻略
兩年咨詢在職讀研的朋友越來越多,尤其是銀行職員、教師和公務員這三個群體。上周在星巴克遇到在街道辦工作的小張,她邊翻專業(yè)書邊吐槽,"每天加班到8點,回家還要哄娃睡覺,備考資料在包里都放皺巴了"。這種情況太常見了,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三個真實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。
第一個秘訣叫"化整為零"。比如準備MPAcc考試的王會計,他把《財務管理》教材拆成20個小冊子,每天午休看10頁,用熒光筆直接在重點公式旁寫白話解釋。地鐵通勤時用手機APP刷5道真題,錯題直接截圖發(fā)朋友圈僅自己可見,攢夠10道就整理成錯題本。
第二個方法是"借力打力"。去年考上MEM的李工分享經驗,周三周五下班后留在單位自習1小時,利用公司打印機復印歷年真題。周末送孩子上培訓班時,不是坐車里玩手機,而是帶著《工程管理》筆記在等候區(qū)默寫思維導圖。
第三個絕招是"見縫插針"。考MPA的劉科長把《公共管理》考點錄成5分鐘語音,早上刮胡子、晚上泡腳時循環(huán)播放。出差住酒店時,用浴室防霧鏡默寫英語作文模板,練完直接拍照發(fā)給備考群互相批改。
現在很多院校都提供靈活的學習方式,像北航的MEM項目有周末集中班,中傳的MAUD支持寒暑假授課。關鍵要提前3個月和直屬領導溝通,用"提升業(yè)務能力"的理由申請調休。去年有位做審計的朋友,每周四提前下班2小時上課,年底反而因通過CPA考試獲得晉升。
需要別忘了的是,不同專業(yè)備考策略差異大。考MBA要重點練案例分析,MLIS要多練文獻檢索,而考法律碩士就得死磕法條。建議加3-5個同專業(yè)備考群,但每天固定時段集中交流,避免被群消息干擾工作。
在職考研如何選導師最靠譜
一、先摸清導師的研究方向
別光看導師頭銜多牛、論文發(fā)得多,關鍵得看他的研究方向和你工作領域或興趣是否匹配。比如你是做IT的,導師如果專攻人工智能應用,那就算對口;但如果導師主要搞純理論研究,可能你寫代碼的手就得天天憋論文,兩邊都難受。建議提前翻翻導師近三年的論文、項目,看看是不是自己能啃得動的方向。
二、打聽導師的帶教風格
導師分幾種類型,
放養(yǎng)型,定期開組會,平時不咋管,適合自律性強、能自己找方向的人;
嚴格型,每周匯報進度,盯得緊,適合需要人推著走的;
合作型,把學生當同事,一起做項目發(fā)論文,適合想積累實踐經驗的。
在職考研黨白天上班、晚上搞學習,時間零碎,最好選彈性大的導師。比如放養(yǎng)型或合作型,避免那種要求每天打卡、隨叫隨到的導師,否則工作和學業(yè)兩頭崩。
三、直接問“畢業(yè)條件”
別不好意思!有些導師對畢業(yè)要求高,必須發(fā)核心期刊;有些則只要畢業(yè)論文過關就行。在職的同學如果沒時間搞科研,就提前問清楚導師的畢業(yè)門檻。比如有學長直接問導師,“您對碩士畢業(yè)的硬性要求是啥?”導師明確說“一篇普刊加畢業(yè)論文”,這就很實在。
四、看導師的“時間包容度”
在職考研最大的痛點就是時間沖突。有的導師會體諒學生有工作,允許線上溝通、晚上或周末討論;有的則堅持線下見面、固定時間開會。建議直接和導師溝通自己的工作情況,比如,“老師,我平時上班,周末或晚上能跟您匯報進度嗎?”如果導師明確拒絕,那可能不太適合。
五、找學長學姐打聽口碑
導師的性格、人品,光看官網介紹是看不出來的。最好的辦法是聯系同門的師兄師姐,問幾個關鍵問題,
導師會不會臨時加任務?
延畢的學生多不多?
平時溝通好說話嗎?
比如有個學姐吐槽,她導師總在周五下班前布置新任務,搞得周末全泡湯。這種細節(jié),只有“懂行的人”才知道。
六、觀察導師的團隊情況
如果導師手下有成熟的科研團隊,比如帶博士生、有合作企業(yè)資源,那在職同學可能蹭到現成的數據或項目,省時省力。相反,如果是“光桿司令”型導師,從選題到實驗都得自己折騰,時間成本太高。
七、別忽略“地域方面”
在職考研很多人選非全日制,但有些導師常年在外地搞項目,或者需要學生去實驗室坐班。盡量選本地院校、導師常駐校內的,減少來回奔波。比如選個同城學校的導師,偶爾下班順路去學校討論,比跨省折騰強多了。
八、看導師的資源能幫你什么
有的導師在企業(yè)有合作,能給學生推薦實習或工作機會;有的擅長學術,能帶學生發(fā)高質量論文。在職考研的同學如果圖“提升職場競爭力”,可以傾向有產業(yè)資源的導師;如果想讀博深造,就找學術資源強的。
九、合眼緣比啥都重要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大實話,導師也是人,相處舒服很重要。第一次見面時,如果感覺導師說話強勢、愛否定人,或者總擺架子,哪怕他學術再厲害,也要慎重。畢竟讀研壓力大,找個能平等溝通的導師,心態(tài)上會輕松很多。
選導師就像找隊友,合適比厲害更重要。多查資料、多問“老江湖”,關鍵還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。畢竟在職考研的每一分鐘,都是擠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