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等學力申碩免聯考?這五點必須知道
接到很多咨詢電話,上來就問,"老師,我工作十年了還能讀研嗎?"當然可以!今天就跟童鞋們兒聊聊這個不用參加統考的在職讀研方式——同等學力申碩。先說句大實話,這不是萬金油,但確實解決了部分職場人的痛點。
第一,免聯考不等于沒門檻。全國985院校像人大的法學專業,要求本科畢業滿三年才能報名研修班。中傳的新聞學還要交作品集,社科院的經濟學班還要面試。不過比起非全研究生動輒200分的國家線,確實容易多了。
第二,專業選擇有講究。MBA、MPA這些熱門專業開課院校多,但注意看課程設置。比如北航的MEM側重工程管理實操,對外經貿的MAud會計審計方向會請四大事務所高管授課。選專業要看自己職業規劃,別沖著名氣瞎報。
第三,費用差距大。北京高校普遍3-8萬,上海貴些要5-12萬。但注意有附加成本,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碩士要交2萬論文指導費,中南財經的MPAcc還要收6000元統考輔導費。千萬別只看宣傳頁上的學費數字。
第四,證書用途分情況。國企評職稱管用,我去年帶的學員用這個評上了中級工程師。但要注意有些省份公務員考試不認,想考公的要提前查當地政策。私企更看重實際能力,有個學員靠這個進了字節跳動的管理崗。
第五,這些人最合適,工作5年以上沒時間備考的、需要快速拿證評職稱的、單純想進修的。但應屆生慎選,有個95后學員讀了半年后悔,因為沒法以應屆生身份考編。
學姐提醒,2024年新規要求所有院校必須在官網公示合作機構,報名前記得查教育部"學位授予信息備案平臺",別被山寨機構忽悠了。
在職讀研如何選專業?這三點最關鍵
一看“職業需求”,別光看名字好聽
選專業最忌諱“跟風”。別看現在某個專業名字聽著高大上,或者身邊有人選了你也要選。關鍵得看這專業和你的工作有沒有直接掛鉤。比如你在一家科技公司做技術崗,那么計算機、電子信息這類專業會更實用;如果你在管理層,工商管理(MBA)或項目管理可能更合適。
另外,多關注行業趨勢。舉個例子,現在很多傳統行業都在轉型數字化,像數據分析、人工智能這些方向的需求明顯增加。如果你所在的領域正好需要這類技能,優先考慮相關專業,學完立馬能用上,漲薪、晉升的機會自然更多。
二看“時間成本”,別給自己挖坑
在職讀研最大的挑戰就是“時間不夠用”。很多人在選專業時,光顧著看課程內容,卻忽略了學制安排和畢業難度。比如,有的專業要求每周到校上課,但你的工作可能需要頻繁出差,這就容易沖突;有的專業看似輕松,但畢業論文要求高,甚至需要發表核心期刊論文,這對在職人員來說壓力會很大。
建議優先選“靈活度高”的專業,
1. 學制短,比如2年制的非全日制碩士,比3年制的更省時間;
2. 上課方式友好,盡量選周末集中授課或網絡授課,避免占用工作日;
3. 畢業難度適中,提前了解畢業要求,避開需要大量實驗、調研的專業。
三看“興趣+擅長”,別硬啃“骨頭”
在職讀研本來就是個長期戰,如果選的領域自己既不感興趣,也不擅長,很容易半途而廢。比如你從小數學就弱,非要挑戰金融工程;或者對文字工作毫無耐心,卻選了新聞傳播,大概率會學得痛苦。
這里有個小技巧,把專業和你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。比如你做市場營銷,但對心理學感興趣,可以選消費者行為學方向;你做教育行業,又喜歡技術,不妨試試教育技術學。這樣既能滿足興趣,又能讓學的東西實際應用到工作中,成就感更強。
學姐提醒一句,別把“熱門”當標準。再火的專業,如果和你的職業規劃不匹配,或者你壓根不喜歡,它對你來說就是“雞肋”。記住,適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選好了專業,接下來就是踏踏實實學習。畢竟,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充分的人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