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報考“躲坑”門道
“家里條件一般,到底要不要沖全日制研究生?”作為“老江湖”,今天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直接給結論,這3類人千萬別跟風!
第一類,經濟壓力大的家庭。我室友當年考研時,家里弟弟還在讀高中,父母打三份工湊學費。雖然她考上985,但讀研期間天天做家教,說一千,道一萬論文都沒過盲審。全日制最少要脫產2-3年,學費+住宿費+生活費,普通院校每年至少2萬起步,藝術類更夸張。
第二類,工作超過5年的職場人。去年我們導師明確說,“30歲以上的全日制考生,復試時會重點考察職業規劃”。有個32歲考生筆試第一,面試時被追問“放棄多年工作經驗值不值”,當場卡殼被刷。企業HR也透露,28歲以上的全日制應屆碩士,求職時反而會被質疑年齡。
第三類,單純想混學歷的?,F在考研圈有個黑色幽默,研一退學率比高考復讀率還高。某雙非院校的機械專業,去年開學3個月就有12人退學,原因清一色是“沒想到要做實驗到凌晨”。全日制要求跟著導師做項目,文科生每周開組會,理科生泡實驗室是常態。
那什么樣的適合考?兩類人最吃香,一是應屆生,二是工作2年內的往屆生。比如我們班的小王,工作1年后辭職考研,復試時用工作案例回答專業題,拿了面試最高分?,F在研二就被央企預定了。
給準備報考的3個實用建議,①查清楚導師帶學生的模式(有些教授常年在外開會,根本見不到人)②算好讀研成本賬(隱形支出比如電腦配置、實驗器材等)③提前聯系在讀學長(某?;I研二全員幫導師公司打工,根本沒時間寫論文)
結尾提示,今年很多院校調整了非全招生政策,想了解具體情況可以看這篇《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新報考條件》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新報考條件
很多朋友在問,“現在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滿足啥條件?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樣了?”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清楚,直接上干貨!
一、基本門檻,學歷和工作經驗是硬杠杠
1. 學歷要求
簡單來說,分三種情況,
大專畢業的,得畢業滿2年(從畢業到研究生入學當年9月算,比如2024年9月入學,最晚得2022年7月畢業)。
本科畢業的,應屆生、往屆生都能報(沒畢業年限要求)。
已經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的,直接沖!
2. 工作經驗看專業
普通專業(比如教育學、計算機)對工作經驗沒硬性要求,但部分特殊專業會卡年限,
工商管理(MBA)、公共管理(MPA)這類管理類專業,要求大專畢業滿5年,本科畢業滿3年,碩士/博士滿2年。
法律碩士(法學)要求本科必須是法學專業,非法學專業不能跨考;法律碩士(非法學)則反過來,只收本科非法學的人。
二、附加條件,這些細節別忽略
單位同意證明,部分院校要求在職考生提供工作單位蓋章的同意報考證明,尤其是體制內單位工作的朋友,提前和單位溝通好。
定向就業協議,越來越多學校要求非全研究生簽定向協議,也就是畢業回原單位工作,報名前先確認自己是否符合條件。
專業限制,醫學類專業(比如臨床醫學)通常要求本科對口專業且有相關從業資格證,別盲目跨考。
三、報考全流程,關鍵時間點記牢
1. 每年9月底,研招網開放預報名(非必須,但建議搶考點)。
2. 10月5日-25日,正式報名,填信息、選院校,千萬核對清楚!
3. 11月初,現場確認,帶身份證、學歷證等材料,現在很多省份改線上確認了。
4. 12月倒數第二周周末,全國統考初試,考政治、英語、數學或專業課。
5. 次年3-4月,學校復試,筆試+面試,部分專業會加試實操。
四、掏心窩子的建議
1. 別死磕熱門院校,像985高校的非全分數線逐年上漲,普通院校反而競爭小,尤其是本地的雙非院校,性價比更高。
2. 關注新開專業,比如這兩年新增的人工智能、大數據方向,報考人數少,撿漏機會大。
3. 提前聯系導師,特別是理工科專業,導師手里有沒有企業合作項目,直接關系到你讀研期間能不能“真刀真槍”學東西。
五、常見問題快問快答
Q,沒工作單位能報非全嗎?
A,可以!現在很多學校取消了“必須在職”的限制,應屆生也能報,但入學前可能需要簽定向協議。
Q,專升本學歷能報考嗎?
A,只要學信網可查的本科畢業證就行,不管是全日制專升本還是自考成考。
Q,非全研究生能考公務員嗎?
A,當然能!畢業證和全日制一樣有“雙證”(學歷證+學位證),公務員考試明確認可。
Q,學費是不是特別貴?
A,管理類專業(比如MBA)普遍8萬起步,但普通專業(教育、工程類)大多在3-6萬/全程,部分院校還分學期繳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