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免聯考MBA算水碩?"國內在職碩士吐槽,這類文憑真不香?
在某職場論壇看到個熱帖,發帖人自稱是985高校的在職MBA畢業生,直接點名批評某機構推薦的"免聯考國際碩士",說這種項目交錢就能拿證,課程設置就是走過場。帖子下面吵翻了天,有海外碩士曬成績單反駁的,也有在職人員現身說法支持的。今天咱們就掰扯掰扯這事兒。
先說現狀,現在市場上確實有三類碩士項目最容易被質疑,一是東南亞某些學校的1年制碩士,二是國內某些機構的"保錄取"國際項目,三是打著"免語言成績"旗號的在線學位。拿某機構的宣傳來說,"無需考試、在職可讀、教育部認證"三大賣點確實誘人,但仔細看招生簡章就會發現,這類項目往往要價不菲。比如某校的EMBA國際班,兩年學費38萬,比國內同檔次的貴了將近一倍。
不過這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。我有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,前年報了某校的MEM國際班。他們班42個人里,有支行行長、國企中層,還有創業公司老板。周末上課要交全英文作業,期末還得飛國外答辯。他說最值錢的是同學資源,去年光是通過同學牽線就完成了兩個大項目。
再看數據,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去年認證了9.3萬份海外學歷,其中管理類占34%。某獵頭公司統計顯示,金融行業對國際碩士的接受度最高,特別是外資投行和跨國企業。但傳統制造業國企的人事主管明確跟我說,他們校招時會把"一年制碩士"單獨標記,除非有特別突出的實習經歷。
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三個坑,一是某些項目的留服認證有附加條件,比如必須出境滿180天;二是部分院校的QS排名注水嚴重,去年就有機構被曝買排名;三是課程設置參差不齊,有的項目核心課程只有5-6門,還不如國內的非全碩士扎實。
建議打算報讀的朋友做好三件事,第一,上教育部涉外監管網查院校白名單;第二,找在讀學生要課程表和作業樣本;第三,算清隱形成本,比如出國答辯的機票住宿費。千萬別信"躺著拿證"的鬼話,正規項目哪個不要寫論文做答辯?
說到底,學歷鄙視鏈永遠存在,但職場終究看真本事。我認識個二本畢業的姑娘,讀了個澳洲的MPAcc,現在在某四大做到高級經理。她說每次見客戶都要被質疑學歷,但拿出CPA證書和項目經驗,對方馬上就閉嘴了。所以關鍵還是看個人怎么利用學習機會提升自己。
國外一年制碩士在國內就業的真實評價
一、國內企業到底認不認?
話不多說,大部分企業是認的,但具體情況得看“學校、專業和個人能力”。
比如,英國G5(牛津、劍橋、帝國理工等)、澳洲八大這類頂尖院校的一年制碩士,簡歷關基本沒問題。尤其是外企、互聯網大廠、金融行業,對這些學歷的接受度很高。某大廠HR私下說過,“我們看的是QS排名前100,至于學制一年還是兩年,沒人在意。”
不過,普通院校的一年制碩士可能會被質疑“水分大”。比如某地方企業招聘負責人就提過,“有些一年制碩士的課程確實緊湊,但有些學校門檻低,讀出來和國內碩士比,專業基礎明顯弱。”
二、一年制碩士的“隱形優勢”
1. 時間成本低,國內專碩2-3年,一年制碩士省下1-2年時間,能早工作攢經驗。
2. 語言和視野加分,海外經歷對進外企、涉外崗位有幫助,比如快消、咨詢行業。
3. 落戶政策傾斜,北上廣深等城市對留學生落戶有優待,比如上海Top50院校畢業可直接落戶。
但要注意,這些優勢建立在一個前提下,你確實學到了東西。比如有的同學一年里做了項目、實習,甚至發了論文;也有人全程劃水,回國面試時連專業術語都說不明白。
三、容易被吐槽的“硬傷”
1. 學制短,學不深,國內不少HR覺得一年時間學不到核心內容,尤其是工科、醫學等技術類崗位,更傾向國內碩士或兩年制海歸。
2. 沒有實習緩沖期,一年時間上課+寫論文,很難抽空實習。而國內企業越來越看重“相關經歷”。
3. 費用高,性價比爭議,英國一年學費+生活費約35萬起,如果回國后薪資不高,回本周期長。
四、哪些人適合讀一年制碩士?
1. 本科背景強,想刷學歷,比如雙非學生沖名校,用一年時間給簡歷鍍金。
2. 目標行業對學制不敏感,比如商科、傳媒、教育等領域,更看重學校排名和實踐能力。
3. 打算進體制或走人才引進,很多省份的選調生、人才引進政策明確認可海外一年制碩士。
五、普通人的真實經歷
小A,英國某QS前100商科碩士,回國后進了一家外資銀行,起薪1.2萬,“面試時沒人問學制,反而對我的小組作業和案例分析很感興趣。”
小B,澳洲一年IT碩士,投遞某國企被拒,“HR我就直接說更想要國內研究生,覺得他們項目經驗更扎實。”
說白了,一年制碩士不是“萬能鑰匙”,也不是“洪水猛獸”。關鍵看你怎么利用這一年的時間,課程好好學,實習拼命找,人脈多積累,回國后照樣有競爭力。如果只是想混個文憑,哪怕讀兩年三年,找工作照樣難。
學姐提醒一句,選校時盡量挑排名高、專業強的學校,避開“野雞大學”。入職后也別忘了持續提升技能——畢竟職場看的是長期價值,不是一紙文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