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研究生別上當訣竅,MBA/EMBA定向培養必看的8條建議
好多朋友都在問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培養的事兒,特別是想考MBA、EMBA這些熱門專業的在職人員。今天就給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,重點講講最容易踩坑的8個地方。
第一條必須說的就是定向培養協議。去年有個學員報某985的MPAcc,簽協議時沒注意看服務費細則,結果考上了要額外交3萬"就業指導費"。大家記住三點,1.培養協議必須和院校官網模板核對 2.違約金別超過學費的20% 3.服務費要寫在合同首頁。
第二條選學校要看招生指標。像MEM這種工科專業,理工類院校指標能比綜合類多40%。去年武漢理工招了120個MEM,武大才招70個。不過要注意有些院校雖然名額多,但會要求每周到校上課,這點在職人員要問清楚。
第三條學費貓膩最多。重點看三個數,報名費、課程費、論文指導費。比如某211的MAud專業,宣傳說全程5.8萬,結果第二年突然要收1.2萬的案例庫使用費。建議直接打院校繼續教育學院電話確認,錄音留證。
第四條免聯考項目要查批文號。現在很多機構推的"免聯考MBA",必須確認是教育部審批的中外合作項目。有個簡單辦法,去涉外監管網查項目編號,查不到的一律是野雞項目。
第五條同等學力申碩注意結業證。這里有個誤區,結業證不等于畢業證!去年有人花6萬讀某校金融學課程班,說一千,道一萬才發現不能考公務員。建議先上學信網查課程班備案情況。
第六條MEM和MPA專業有新規。從2023年開始,工程管理碩士要求有3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,公共管理碩士必須是在編人員報考。準備材料的要注意社保記錄必須滿36個月。
第七條推薦幾個好上岸的院校,中國農業大學的MTA、華中師范的MLIS、西北大學的MPAcc。這幾個學校近三年報錄比都在1:1.2左右,復試不卡人。特別是農大的旅游管理,去年招30人實考才28人。
第八條說個重要消息,2024年起,部分院校開始查定向培養的真實性。去年有學員偽造就業協議被取消學籍,建議簽真實單位。實在沒單位的可以找人才市場掛靠,一年管理費大概2000左右。
學姐提醒大家,現在非全研究生改革力度大,不同專業差異明顯。比如MAud審計碩士今年新增了大數據審計方向,課程設置完全變了。建議選定專業后,一定要找近三年的在讀生打聽情況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培養協議簽訂注意事項
一、先搞明白"定向培養"是咋回事
簡單說,定向培養就是單位出錢(或部分出錢)讓你讀研,畢業后你得按約定回去工作。聽起來雙贏,但協議里的門道可不少。簽之前必須確認三點,
1. 協議主體是誰,有的單位是總部簽,有的是分公司或第三方代簽,直接影響后續權益。
2. 服務期到底多長,常見3-5年,但有的單位會模糊寫成"不低于X年",這種說法容易扯皮。
3. 費用誰承擔,學費全包還是部分補貼?住宿費、差旅費算不算?別光看大數,零碎開支也要問清。
二、重點關注這5個條款
1. 服務期與違約賠償
別只看年限,重點看這兩個數,
每年折算的賠償金,比如服務期5年,總學費8萬,提前離職每年賠1.6萬還是按剩余年限折算?
賠償上限,有的單位會要求賠3倍學費,這種明顯不合理可協商。
真實案例,某銀行員工提前解約被索賠12萬,說一千,道一萬法院按"實際損失"判賠4.8萬。所以協議里寫清楚計算方式很重要。
2. 工資社保怎么算
脫產學習期間最容易出問題,
帶薪學習還是停薪留職?
社保基數按原工資還是最低標準繳納?
年終獎、績效還發不發?
建議把學習期間的待遇單獨寫進補充條款,別信口頭承諾。
3. 畢業后的崗位安排
見過最坑的案例,員工學完MBA回來被調去邊緣部門。要在協議里寫明,
保證回到原崗位或同等級崗位
晉升機制是否受影響
不接受跨城市調崗(針對異地培養的情況)
4. 特殊情況的退出機制
天有不測風云,記得留后路,
如果單位倒閉/被收購,協議是否自動終止?
因傷病無法繼續學業怎么辦?
讀研期間被裁員怎么處理?
5. 證書保管問題
有些單位會扣押畢業證、學位證"以防萬一"。務必在協議里寫清楚,
畢業后幾個工作日內歸還證書
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原件
如因扣押證件影響就業,單位需賠償
三、簽字前要做三件事
1. 帶個錄音筆去談,把人事的口頭解釋錄下來,雖然不能作為直接證據,但發生糾紛時有參考價值。
2. 讓法務朋友看條款,重點關注"甲方有權單方面…"、"乙方不得…"這類表述,警惕霸王條款。
3. 復印所有材料,協議原件、單位紅頭文件、繳費憑證等至少復印兩份,一份放家里,一份存云盤。
學姐提醒大家,千萬別因為急著上學就草率簽字。見過有人讀研三年省吃儉用,結果違約金比學費還高。白紙黑字的東西,再謹慎都不為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