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_好吊的妞视频这里都有_九九视频免费观看视频精品_亚洲女人小视频在线观看

當前位置: 在職考研招生網 非全日制研究生

非全研究生為啥招不滿?這些地區扎心了(附在職讀研“防坑”攻略)

在職考研招生網

2025-04-17 15:31:29

跟某985高校招生辦老師吃飯,他掏心窩子說了句,我們非全MBA明明比全日制便宜,上課時間都在周末,可就是年年要打七八輪電話求人報名。這話讓我想起去年考研報名數據——北京某重點高校的非全MPAcc連續3年沒招滿,反倒是隔壁省的雙非院校全日制專業擠破頭。今天咱 ...

非全研究生為啥招不滿?這些地區扎心了(附在職讀研“防坑”攻略)

跟某985高校招生辦老師吃飯,他掏心窩子說了句,"我們非全MBA明明比全日制便宜,上課時間都在周末,可就是年年要打七八輪電話求人報名。"這話讓我想起去年考研報名數據——北京某重點高校的非全MPAcc連續3年沒招滿,反倒是隔壁省的雙非院校全日制專業擠破頭。今天咱們就嘮嘮這個怪現象,給想在職讀研的朋友指條明路。

先看組硬核數據,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,2023年全國非全日制研究生平均缺額率達37.2%,其中管理類專業(MBA/EMBA/MEM)缺額最嚴重。但奇怪的是,像清北復交的EMBA班從來都是爆滿,這說明啥?問題不在非全本身,而在信息差!

先說三個扎心現實,

1. 政策認知偏差,很多人不知道2017年后非全和全日制都是雙證了,還以為拿的是單證(那是同等學力申碩)。河北有位大哥工作十年想讀MPA,硬是等到2022年才知道這個變化。

2. 地域歧視鏈,中西部地區特別明顯。湖南某國企去年明文規定"非全學歷不享受加薪待遇",這事還鬧上了熱搜。但沿海城市早就把非全和全日制放在同個薪資檔了。

3. 學費勸退玄學,985院校的非全MBA普遍15萬起,EMBA更要40萬+。但鮮少人知道,其實七成院校都有企業合作培養計劃,像重慶大學的MEM項目,簽約合作企業員工能免30%學費。

重點來了!2024年這些地區要特別注意,

東北三省,除哈工大等頭部院校,多數高校非全指標都用不完

西南地區,云貴川有大量"招不滿就停招"的專業,特別是MTA旅游管理碩士

江浙滬,雖然報考火熱,但像MPAcc、MAud這些專業報錄比能到8:1

給在職朋友的三大“躲雷”建議,

① 擇校先查就業協議,看看學校有沒有簽署《非全畢業生就業保障公約》(目前全國有68所)

② 專業選擇有門道,MEM比MBA競爭小,但薪資漲幅反而更高(2023年行業數據顯示平均漲幅23%)

③ 學費可以這樣省,抓住預報名期(通常提前半年)能鎖定老學費標準,很多學校每年漲2-3萬

別忘了打算報MPAcc的朋友,認準有"免推免聯考"政策的院校!比如西安交大和華南理工,滿足工作年限可直接面試入學,比苦哈哈備考強多了。
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真實案例,深圳某大廠項目經理,專科學歷,32歲那年用"同等學力申碩+非全MEM"的組合拳,不僅升了總監,還把13.8萬學費通過個稅抵扣拿回2萬多。這操作可比死磕全日制劃算多了。

非全研究生為啥招不滿?2024年這些地區扎心了(附在職讀研避坑指南)

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的三大誤解

誤解一,“非全學歷等于花錢買證,社會不認”

有人覺得非全日制研究生交錢就能上,畢業證和全日制沒法比。這種想法其實過時了。

從政策層面看,2017年起,教育部明確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、培養標準,畢業證和學位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。簡單說,國家蓋章認證的學歷,不存在“低人一等”。

實際就業中,越來越多的國企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明確標注“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碩士均可”。私企更看重個人能力和崗位匹配度,學歷性質反而次要。比如互聯網大廠、金融行業,不少在職讀研的員工憑借新學的技能和學歷加持,成功晉升或跳槽漲薪。

說白了,學歷是敲門磚,但最終決定職業高度的還是個人實力。

誤解二,“上課時間短,學不到東西”

非全課程集中在周末或假期,有人質疑,“一周上兩天課能學啥?”其實不然。

非全的課程內容和全日制完全一致,比如法學碩士的案例分析、工程碩士的實驗課,一樣需要寫論文、做答辯。區別在于教學方式更靈活,比如某高校的MBA課程,會安排企業實地調研、行業大咖講座,把課堂搬到公司會議室,直接解決實際問題。

再說師資,非全和全日制的導師往往是同一批教授。甚至有些高校會把企業高管、行業專家聘為非全的實踐導師。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,導師團隊里就有華為、騰訊的技術負責人,這種資源全日制學生反而接觸不到。

誤解三,“在職讀研=混日子,考試放水”

很多人以為非全考試簡單、論文好過,純屬“走過場”。真實情況是,寬進嚴出才是常態。

非全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,熬夜趕作業、周末跑圖書館是家常便飯。比如某高校金融專業的周末班,課程作業量和全日制相同,期末閉卷考試一樣要背完半本《公司財務》。論文審核更是嚴格,查重率低于10%、盲審一次不過直接延畢,這些規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。

更現實的是,非全學生反而更容易把理論用到工作中。比如一位小學老師讀教育碩士,第二天就能把課堂互動的新方法帶進教室;做市場的同學學完品牌管理,下周就能優化公司的推廣方案。這種“學完立刻用上”的優勢,全日制學生反而很難做到。

寫到這里,相信大家已經能看明白,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價值,絕不是用“含金量高低”就能簡單概括的。關鍵在于你能否抓住機會,把學習和工作擰成一股繩,讓自己真正增值。

相關文章
頭條熱榜
換一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