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vs在職研究生!“上岸人”勸退,這5類人別碰非全學歷
很多同學在后臺問我,"全日制和非全到底怎么選?"作為一個帶過500+考研案例的指導老師,今天給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先甩結論,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全日制!特別是下面這5類人,選錯方向可能耽誤好幾年。
先說個真實案例,我去年帶的小王,在國企工作5年,非要辭職考全日制MPAcc。結果畢業發現,同齡人早當上財務主管了,自己反而要從頭開始。這就是典型的沒搞清兩種學歷的區別。
第一類要勸退的,工作3年以上的職場老鳥。現在很多單位評職稱,全日制和非全都認,但脫產讀書意味著要放棄現有職位。像EMBA、MEM這些專業,非全上課時間更靈活,還能帶著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來學習。
第二類是經濟壓力大的。全日制學費看著便宜,但算上2-3年沒收入,實際成本可能比20萬的MBA還高。我整理過數據,一線城市全日制研究生兩年總成本(學費+生活費)普遍在15萬以上。
第三類是想轉行但沒方向的。有個學員考上了全日制MPA,結果發現課程都是理論,不如非全學員帶著實際工作案例來討論收獲大。現在很多單位招聘,更看重相關工作經驗而不是學歷類型。
第四類是奔著應屆生身份考公的。2023年新政策明確,非全研究生同樣可以參加應屆生崗位考試。像MPAcc、MAud這些專業,很多體制內單位早就一視同仁了。
第五類是大齡未婚女性。這個很現實,我有個學員28歲讀全日制,畢業時面試總被問婚育計劃。后來讀非全的學員反而因為工作經驗豐富更受青睞。
那到底哪些人適合全日制?應屆畢業生、需要住校的定向培養生、或者打算搞學術研究的。比如MLIS這種專業,想做圖書館研究的確實需要全日制的培養體系。
學姐提醒大家,2025年招生政策又要調整,部分院校的非全專業將取消周末班。有學員咨詢說,某985高校的MEM專業已經改為每月集中授課4天,這對在職人員其實更方便。
2025年在職研究生學費一覽表,這3類人千萬別交智商稅
2025年在職研究生學費最新情況
先上干貨,根據目前高校公布的預通知,2025年在職研究生學費整體比2023年上漲8%-15%。熱門專業比如MBA、金融碩士,一線城市名校普遍在15萬-30萬區間;教育學、工程管理這類專業相對親民,大概3萬-8萬就能搞定。
但注意!不同學校差異極大。比如某985高校的心理學在職碩士,2025年直接漲到9.8萬,而同省的普通高校同專業才4.3萬。所以光看專業不行,還得盯緊學校的具體政策。
這3類人,你的錢真的會打水漂
第一類,盲目跟風報名的“打卡族”
同事報了你也要報?朋友圈曬錄取通知書就心癢癢?快打住!
見過太多人報了名,結果上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。說一千,道一萬考試靠突擊,論文找人代筆,畢業證倒是拿到了,實際能力半點沒提升。更慘的是,有些單位現在根本不認非全學歷,十幾萬學費換張廢紙。
建議,先問自己三個問題
1. 這專業對現在的工作有直接幫助嗎?
2. 每周能不能保證10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?
3. 未來三年職業規劃需不需要這個文憑?
三個問題有兩個答不上來,趁早別浪費錢。
第二類,經濟吃緊還要硬上的“咬牙黨”
家里存款不到20萬,非要貸款讀25萬的MBA;每月還著房貸車貸,還要擠出學費……這種案例真不是編的。
去年有個學員,刷信用卡交學費,結果趕上公司裁員,現在白天送外賣還債,晚上熬夜寫作業。你說這是圖啥?
算筆賬,
假設學費20萬,加上兩年通勤、資料等隱性成本,總投入至少25萬。如果工資漲幅每年不到15%,回本周期可能超過5年。不如拿這筆錢學個實操技能,或者搞點穩健理財。
第三類,迷信名校招牌的“標簽控”
“非985不上”的想法坑了多少人!某重點大學的環境工程在職碩士,明明師資和普通高校差不多,學費卻貴了7萬。關鍵是這個專業的就業方向主要在體制內,招聘時只看是不是碩士,根本不卡學校檔次。
別上當技巧,
查師資,官網看授課老師是不是本部教授
問口碑,找往屆學生打聽論文通過率
比服務,同等價格下選提供題庫、考前輔導的學校
怎么選才不虧?記住這三個訣竅
1. 盯緊“性價比之王”專業
像農業推廣碩士、公共衛生碩士,國家線低,學費普遍在3萬-5萬,特別適合體制內評職稱用。
2. 巧用政策優惠
部分高校對老生推薦新生減免10%學費,有些單位還能報銷部分費用,這些羊毛一定要薅。
3. 把握報名節點
每年3月和10月常有早鳥優惠,比如某高校規定前50名報名者免8000元輔導費,這就相當于變相降價。
學姐提醒大家,2025年各校的正式招生簡章預計在今年12月前發布,一定要親自打招生辦電話確認,別輕信中介的“內部消息”。錢要花在刀刃上,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