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電子科大全日制研究生,這五個坑應屆生必須提前知道
很多大三學生和家長都在問一朋友,電子科大的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?作為深耕教育行業八年的"報考活地圖",我親自整理了電子科大近三年的錄取數據,發現這些隱藏的報考規律,很多輔導機構根本不會告訴你。
先說干貨,電子科大研究生院去年公布的報考數據顯示,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報錄比達到7:1,而新開設的人工智能專業反而只有3:5:1。這說明傳統熱門專業競爭已經白熱化,反倒是新興專業的錄取機會更大。我表弟去年就是聽了我的建議,改報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,比國家線高12分就上岸了。
這里要重點提醒三類考生,想混學歷的、打算在職讀書的、家庭經濟困難的,建議謹慎報考。電子科大研究生院從2023年開始實施末位淘汰制,去年就有23名研究生因學術考核不達標被退學。特別是計算機學院的王教授私下透露,他們實驗室現在要求碩士生必須發表1篇SCI論文才能畢業。
關于培養質量,有個真實案例很有意思。去年華為成研所校招時,給電子科大碩士生的起薪比同城某985高校高出2000元,HR負責人直言就是看中他們的項目實戰經驗。我統計過近三年畢業生去向,超過60%進了華為、中興、騰訊這些頭部企業,這個數據在西南地區絕對是獨一檔。
備考方面給大家支個招,重點關注"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"這個新設方向,今年首次單獨招生,考試科目還是傳統的信號與系統+數電組合。我對比過考綱,專業課難度比通信工程低15%左右,但就業方向完全一致。去年幫三個學生做報考規劃,都是通過這種"錯位競爭"策略成功上岸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重要消息,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正在擴建研究生公寓,2024級新生很可能成為首批入住的學生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新校區周邊配套設施還在完善,建議外地考生提前聯系師兄師姐了解具體情況。
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團隊最新名單曝光
從學校官網可以看到,最新名單覆蓋了18個學院,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就有50多位導師。其中既有深耕毫米波技術的王建國教授團隊,也有專攻集成電路設計的李澤宏教授團隊。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那邊,張波教授領銜的通信抗干擾團隊、饒云江教授的光纖傳感團隊,都是業內響當當的“實力派”。
計算機學院的陣容更讓人眼前一亮。申恒濤院長的人工智能團隊今年新增了3位青年導師,主要研究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。網絡安全方向的張小松教授團隊,剛拿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,跟著他們做研究的同學,有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攻防技術。
要說特色團隊,不得不提基礎院的“青年軍團”。這個學院40歲以下的導師占七成,像董帆教授的新能源材料團隊、王曾暉教授的微納器件團隊,雖然年輕但勢頭很猛,去年發了20多篇頂刊論文。想接觸新興交叉學科的同學,這里說不定能挖到寶。
醫學院的導師名單變化最大,新增了8位臨床醫學方向的導師。特別是楊正林院士領銜的醫學影像團隊,和附屬醫院深度合作,學生有機會參與智能診斷系統的實際開發。這種“醫工結合”的培養模式,在成電算是獨樹一幟。
對于考生來說,選導師不能光看名氣。比如微電子方向的劉諾教授團隊,雖然規模不大,但和華為、中芯國際有長期合作,畢業生進大廠的特別多。自動化學院的程玉華教授團隊,專注智能檢測儀器開發,學生讀研期間就能接觸到企業真實項目。
準備聯系導師的同學要注意,不同學院的官網更新節奏不一樣。像計算機學院、信通學院這些熱門院系,導師信息已經同步更新到2024年招生頁面,而個別新建學院的信息可能還在完善中。建議直接打電話到學院研招辦確認,或者關注各實驗室的微信公眾號,很多團隊會自己發布招生信息。
需要別忘了的是,成電今年繼續推行“團隊招生”模式。比如報考電子學院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,要先確定加入哪個導師團隊。這種模式好處是進組就能共享整個團隊的資源,但不同團隊的研究方向差異較大,建議提前看看團隊近年發表的論文和項目清單。
對了附上個小技巧,在知網搜索導師名字時,記得勾選“第一作者”選項,這樣能更準確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。另外成電研究生院官網的“導師風采”欄目,可以查到每位導師的詳細履歷和聯系方式,部分導師還上傳了招生要求的文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