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老師讀非全必看,在職考研別上當門道(附985院校推薦)
兩年明顯感受到,越來越多一線教師開始通過讀非全研究生來提升競爭力。但很多老師反映"信息太亂不敢報名""怕踩坑影響工作",今天就手把手教老師們選到靠譜的在職研究生項目。
一、學校老師讀研現狀
現在教師隊伍里有三種常見進修方式,
1. 非全日制雙證(參加12月統考)
2. 同等學力申碩(先入學后考試)
3. 國際免聯考碩士(中外合作辦學)
其中非全雙證認可度最高,但考試難度也最大。去年某985師范院校教育學非全專業,300人報考僅錄取28人。
二、哪些老師最適合讀非全
1. 教齡3年以上的主科教師
2. 準備競聘教研組長的骨干教師
3. 需要評職稱但學歷受限的老師
剛入職的新教師建議先積累教學經驗,等轉正后再考慮深造。
三、擇校黃金法則
記住這個公式,地域優勢+專業匹配度+學費承受力=最佳選擇
比如北京小學老師可以重點看北師大、首師大的教育管理(EDM);深圳中學老師考慮中山大學的學科教學(語文);江浙滬老師關注華東師大的現代教育技術專業。
四、必須避開的三大坑
1. 警惕"“抱過”"陷阱,某機構聲稱交8萬保錄211院校,結果20多位老師被騙
2. 注意上課時間,盡量選擇寒暑假集中授課的院校
3. 核查招生簡章,去年某雙一流突然取消非全招生,導致大量考生被迫改志愿
五、報考實操訣竅
以2024年備考為例,
6月,確定目標院校(建議選2所備選)
8月,關注研招網最新招生政策
9月,準備報名材料(單位同意書最重要)
10月,研招網正式報名
12月,參加全國統考
次年3月,復試(在職考生重點準備專業實踐考核)
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問題,
Q,班主任工作忙怎么辦?
A,建議選擇網絡+面授混合教學的院校,如華中師范大學的MPA項目
Q,預算只有3萬怎么選?
A,本省省屬師范院校的非全教育碩士,學費普遍在2.8-3.5萬/全程
Q,非全研究生能評職稱嗎?
A,2023年教育部新規明確非全與全日制證書同等效力,但建議提前咨詢當地教育局
教師評職稱承認的非全院校名單更新
不少老師都在打聽,評職稱時哪些非全日制院校的學歷能被認可。畢竟這關系到漲工資、評優評先的大事,可不能馬虎。今天就帶研友們兒一塊兒看看最新公布的名單,順便聊聊怎么選學校更靠譜。
一、哪些非全院校上榜了?
根據教育部最新通知,全國范圍內有多所非全日制院校的學歷在教師職稱評定中繼續有效。除了老牌的北師大、華東師大這類師范類“頂流”,像山東師大、福建師大等地方重點師范院校也穩穩在列。
值得關注的是,不少綜合類大學今年也被納入認可范圍。比如武漢大學、四川大學的非全教育碩士項目,還有華南理工、重慶大學等“雙一流”高校開設的在職教育專業,評職稱時都能用得上。
二、評職稱到底看啥?
很多老師以為只要學校在名單里就行,其實這里頭還有門道。首先得看專業對不對口——教數學的老師去讀個漢語言文學碩士,評職稱時可能就差點意思。其次要看學習形式,必須是學信網可查的正規學歷,那些所謂“免考“抱過””的野雞大學證書可糊弄不過去。
有在鄉鎮教書的張老師就吃過虧,前年報了個外地機構的速成班,結果評中級職稱時被告知學歷不認,白白耽誤兩年時間。現在他老老實實報了本省師大的周末班,雖然每周要坐三小時大巴上課,但心里踏實。
三、選校“躲雷”攻略
1. 認準“三證齊全”,招生簡章里必須寫明頒發畢業證、學位證(碩士以上才有)、學信網備案,缺一不可。
2. 上課方式要實際,基層老師盡量選寒暑假集中授課或線上課程,別信“完全不耽誤工作”的宣傳,去年李老師報了每周三天面授的課程,結果和教學沖突不得不退學。
3. 費用問題要摸清,除了學費,還要算上交通、住宿這些隱形開支。比如在縣城工作的老師報省城高校,兩年下來交通費可能比學費還高。
四、特別注意事項
今年有個新變化要留意,部分省份要求提供課程表原件和考勤記錄。像浙江、廣東等地已經開始抽查,發現掛名混學歷的直接取消評定資格。建議老師們保留好每次上課的簽到表、作業記錄,最好連課堂筆記都留著。
現在各地教育局官網都能查到完整名單,不過要注意看文件發布時間。比如河南省2023年8月更新的名單里新增了鄭州輕工業大學,而有的機構還在拿2021年的舊名單忽悠人。
學姐提醒一句,報讀前務必帶著學校招生簡章去教育局人事科當面確認,別光聽招生老師拍胸脯保證。畢竟政策年年微調,白紙黑字蓋章確認最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