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報考全攻略,流程、學費、“躲坑”門道一次講透
我,"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怎么考?學費貴不貴?"今天我就用大白話給大家掰扯清楚,保證你看完心里有數!
一、全日制研究生的三大核心優勢
1. 學費親民,普通專業8000-1.5萬/年是主流,像某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每年才8000塊
2. 落戶加分,北上廣深直接加26-32分不等(各地政策有差異)
3. 應屆身份,畢業拿三方協議,考編考公都算應屆生
二、報考全流程拆解(以2024級為例)
9月24日-27日 預報名(往屆生也能報)
10月8日-25日 正式報名(每天9:00-22:00)
12月23日-24日 初試(今年圣誕節可能要考場過)
次年2月中旬 查分(記得提前注冊學信網)
3月中旬 國家線公布(文科生要特別注意英語單科線)
4月復試(面試著裝別太隨意,建議正裝)
三、學費真相大聊聊
985院校學費示例,
北京大學法學碩士,2.2萬/年
清華大學工科碩士,1.0萬/年
復旦大學新聞傳播,2.0萬/年
特殊專業要留意,
藝術設計類普遍3萬+/年(某美院雕塑專業4.8萬)
金融專碩有的高達10萬+(某財經大學金融分析方向12.8萬)
四、新手必看“躲雷”秘訣
1. 報名材料提前備,身份證+學歷證+學籍驗證報告(學信網下載)
2. 考點選擇有講究,應屆生選學校所在地,往屆生選戶籍地最穩妥
3. 復試差額要注意,1:1.2到1:2不等(某985計算機專業去年刷掉40%)
五、“上岸人”的血淚經驗
1. 別死磕34所自劃線,某同學359分調劑到雙一流成功上岸
2. 導師聯系要趁早,初試成績出來就要開始發郵件
3. 復試英語別輕視,某211院校英語面試占30%比重
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有什么區別?附最新學費對比
好多人私信問我,“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到底差在哪兒?是不是含金量不一樣?”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這事兒,順便附上2024年部分高校的學費情況,給準備考研的你做個參考。
一、最直白的區別,上課時間
全日制研究生說白了就是“脫產讀書”,周一到周五泡在學校上課,和本科模式差不多。適合應屆生或暫時不工作、專心深造的人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主打“靈活”,周末或晚上上課,有些學校甚至每月集中授課幾天。很多在職黨邊工作邊讀書,時間安排上更自由。
二、學費差距有多大?
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點。直接上干貨,
全日制,學術型碩士普遍每年8千~1.5萬(部分專業如藝術類略高),專業型碩士(如金融、法律)2萬~5萬/年。
非全日制,普遍比同專業全日制貴30%~100%。比如,
MBA,北大非全MBA 39.8萬/全程,全日制18.8萬;
教育碩士,華南師范大學非全3.6萬/全程,全日制2.4萬;
工程碩士,浙江大學非全10萬/全程,全日制6萬。
(具體以各校2024年招生簡章為準,報考前務必上官網核對!)
三、證書和考試難度一樣嗎?
1. 畢業證和學位證,
兩者都是雙證,畢業證會注明“非全日制”,但法律效力相同,考公、評職稱都認可。
2. 考試門檻,
非全和全日制用同一張試卷!分數線也一致,不存在“花錢買證”。甚至有些熱門專業(比如計算機、教育學),非全的復試競爭比全日制還激烈。
四、適合哪些人讀?
選全日制,
應屆畢業生,想深入搞學術;
打算轉行,需要完整時間學習新領域;
經濟壓力小,暫時不考慮賺錢。
選非全日制,
在職黨想提升學歷又不丟工作;
體制內人員評職稱、升職需要;
已經有明確職業方向,缺的是文憑背書。
五、“上岸人”的大實話
1. 別盲目跟風,
非全學費高、沒宿舍、不享受獎學金,經濟壓力大的慎選。
2. 認可度問題,
國企、事業單位基本一視同仁,但部分私企仍有偏見。如果沖著“應屆生身份”找工作,全日制更穩妥。
3. 隱形資源差異,
全日制更容易接觸導師項目、學術資源;非全的同學多為行業老手,人脈更接地氣。
2024年部分高校學費對比(單位,萬元/全程)
學校 | 專業 | 非全日制 | 全日制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北京大學 | MBA | 39.8 | 18.8 | |
華東師范大學 | 應用心理 | 19.8 | 9.9 | |
中山大學 | 公共管理 | 12.6 | 5.6 | |
武漢大學 | 法律碩士 | 15 | 6.6 |
學姐提醒,非全改革后含金量確實提高了,但千萬別抱著“水學歷”的心態!課業壓力和畢業要求跟全日制一模一樣,作業、論文、答辯哪個都逃不掉。